从塔斯马尼亚人到地球孤岛

Posted on 2017-01-07 in Muse

《挣脱地球的束缚》 章节标题:1. 从塔斯马尼亚人到地球孤岛

引子:湖与塔

  沿着石板路往北走,土坡过后就是湖光塔影,月光洒下,别有一番意境。如果是一个人,可以在长椅上坐很久,放空或者冥思都很好。湖心有一个小岛,让本不大的湖显得更加紧凑,但看久了的人却不禁想,岛那边有什么呢?或许,对岸的人正与你隔岛相望。湖与周边的树木相得益彰,四季皆景,所以白天总是游人如织,晚上倒是清静些。

  湖的东南角是塔,来过的人都知道它是仿通州燃灯塔而建成的水塔,但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建在东南角。我猜测前人选址在巽位是有风水堪舆上的讲究,以求天地人合一。后来校园扩建,塔所在位置已经不是东南角了,校方在新的东南角又建了形似塔的楼,这似乎是一个印证。我突然哂笑起自己,做自然科学的人,怎么也有这种玄乎的想法。塔与湖的四周都是园子,有仿古的庭院,也有现代化的楼宇。初次走过,往往产生时空交错、漫步历史的感觉。

  是该起身回去了,久坐了竟然滋生出一点点虚度光阴的罪恶感。湖和塔都在,只是我暂别。园子里来来往往这么多人,走了一茬又来一茬,换了他人欣赏,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的一个道理。子风说,“比起资源有限,生命有限是对我们更大的约束。”唔,时间,时间真是奢侈又毫无意义的东西,永不停歇地向前流淌而毫不怜惜为之燃烧殆尽的生命。“困住时间!”我曾在中学时代这么想过,大学二年级喜欢玩dota里的英雄“虚空假面”,也是因为它有操控时间的能力。

   “困住时间?不,不,是时间困住了我们,可能不像空间那么明显——你知道自己困在了沙漠里,但时间的笼子要隐蔽得多。”子风摇摇头。时间的均匀流逝和能量守恒密切相关,这是客观规律,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能量守恒似乎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我们都是时间的奴隶。

  湖边适合思考,幼稚的,怪诞的,总有一款冒出来。老子说,“上善若水”,波光粼粼处可以和自己对话,也能听到自然的声响。世态芜杂,琐事繁多,内心时常蒙蔽,但终有那么一刻,在湖与塔之间,在踽踽独行之时,抬头仰望星空,忽然去思考人、文明和宇宙的关系,在浩瀚的时空中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于是,我们挣破了思想的茧。

史前时代

  人类是地球上智慧生命的代表,有着丰富灿烂的文明成果,但实际上我们进入成熟文明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不到一万年的时间,比如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从考古证据来看,实际上可能还不到五千年,大约是4200年。那什么是成熟文明呢?第一是要有文字,无论是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必须要有成熟的文字体系;第二是可以人工冶炼,最早都是冶炼青铜器,因为铜的熔点低,铁是后来才使用的;第三是城市化的居住方式,无论大小,得建立城市。当然,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样的划分一方面是为了比较不同的地域文明,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文字的出现。我们知道,人类进化史上的第一件大事是人站起来了,解放了双手,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种群活动范围。古猿人的直立耗费了极其漫长的500万年时光,幸运的是他们学会了取火和制造石器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又经过200多万年的进化,适应力很强的智人得以生存至今。

  关于现代人类(即智人)的发源地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一派认为本地直立人持续进化成现代人,依据是考古发现非洲、欧洲和亚洲等多处有距今几万年至二百万年时间不等的人类祖先头骨。另一派是单一起源论,即所谓的“夏娃理论”: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约二十万年前智人从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他们边迁徙边进化以适应当地环境。迁徙过去的智人取代了当地的早期智人(可能也是更早一批迁徙出非洲的古人类),也就是说现代人和欧、亚洲当地考古发现的早期智人没有什么关系。单一起源论的依据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比对全球范围内不同人种的线粒体或者Y染色体的特征DNA序列,发现结果几乎完全相同。

  至于为什么从非洲起源,我们也可以从地理上审视一下。和其他动物一样,古人类也有扩张自己生存空间的需求和倾向,直立行走比四肢爬行的效率更高,有远距离迁徙的能力。那古人类是如何越过海洋的?上世纪地质学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给出了解释,简单来说,海洋和大陆的位置由于地球板块运动而不断变化,很久以前所有板块连在一起(称为泛大陆或盘古大陆),然后逐渐分开成今天的样子,因而在远古时代陆生动物有在板块间迁徙的可能(陆地、冰面或木舟)。容易看出,非洲位于赤道附近,是整块大陆的中心,即使地球处于冰川季,古人类也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而其他区域的古人类未必能幸存。

  人类起源的确切历史尚有待探究,之所以称为“史前”,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或者广义地说,人类没有能力用图案或文字去记录,而是被动地在自然界中留下痕迹。考古发现的化石、石刻或生活遗址等是推断史前人类进程的重要手段,记录在遗传编码中的碱基对序列也能反推出一些进化特征,但这些信息都是人类无意识地、被动地保存下来的。我们可以认为,在人类进化史中,直立行走是体能上的转折,脑容量增大是智能上的转折,而文字记录则是通信上的转折。语言、文字和信息传播是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以后继续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文字的使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迈入宇宙深处。

  由于史前资料的极度匮乏,上述基于进化论的观点只是诸多可能性中概率最大的一种,其他人类起源模式,诸如神创论,或高级文明创造论也有一些拥趸,我们放在稍后的地方分析。这里需要了解的是,人类文明尚在初期,我们不清楚自己的身世,对未来更是不确定。

文明兴亡

  漫长的采集-狩猎时代,土地只能承担较低的人口密度,人类因为生存压力从非洲迁徙到欧亚大陆,又从东亚经过尚未融化的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此时,全球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各个部落的文明程度相差无几,全人类通过迁移来扩大生存空间和增加种群数量的方式告一段落,部落间的边界也逐步确立。接下来是地域文明分化的开始,也是农业革命(或者称为新石器革命)的前夕,大约发生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某些部落学会播种,就会对其他部落形成优势,同样地,驯化牲口、使用轮子等等新技术的应用都大大促进了文明的程度。在农业文明时代,交通便利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新技术的传播和使用,例如古代中国的青铜冶炼就是从西亚传过来的,而中国炼丹术士发明的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更重要的是,新技术所需的资源往往不能在一地聚齐,交流贸易则可以促成它的诞生,例如甲部落会造高温炉,乙部落会采矿,相互结合就可能发明金属冶炼。两河流域诞生的古巴伦文明(或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处于比较中心的位置,最先步入成熟文明,随后是位于北非的埃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以及古希腊文明和波斯文明等。文明发展的本质就是不断交流,多样性的资源促成新技术的突破,从而推动文明进步。

  非洲中部适合采集和狩猎,也即没有发展农业的动力,而土壤、气候和猛兽又不太适合农业文明所需的动植物驯化,所以农业文明并不发达。西亚和北非虽然处在北纬30°沙漠区域,但分别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可以种植小麦,发展农业。再往东的中国,地理条件也很好,不过处于欧亚非大陆的较边缘,文明曙光略晚一些。后来,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带来了不少新技术和物种,自此中国的农业文明长期处于辉煌的时代。

  差不多这个时候,西半球的罗马帝国和东半球的秦汉帝国傲视全球,汉族也在这一时期得名。东西两大帝国都面临着北方野蛮部族的威胁,秦汉打了好多年终于把匈奴赶到西边去了, 而罗马帝国被包括匈奴在内的几支蛮族彻底打垮,在公元5世纪进入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实际上,秦汉文明也遇到了大麻烦,北方的游牧民族众多,趁着西晋国力衰弱,陆续建立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直到后来鲜卑北魏统一北方。接下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伟大的朝代——唐朝。公元7世纪的唐朝首都长安在当时是世界文化中心,人口超过一百万,外国人数万众,可谓极其繁华。我们在读《西游记》的时候就知道,唐玄奘去印度取经,途径的小国看到通关文牒都礼遇道:原来是东土大唐来的高僧啊。你看,直到现在,唐人还是海外对华人的代称,可想唐朝是多么繁盛。

  欧洲的中世纪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基督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而东方的中国基本上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统治,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巅峰代表。宋打仗弱一些,但GDP好歹占全世界的60%以上。蒙古建立元代,跟之前的鲜卑和后来的满族政权一样,华夏文明都没有中断,而且还很强盛。但到了明清时期,东西方文明的天平就发生了巨变的。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了元大都,他回国后把在中国的见闻叙述成了游记,我们都知道叫《马克·波罗游记》,这本游记在当时的欧洲很火,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泛传阅。可以说,中国的璀璨文明极大地震动了当时闭塞的中世纪欧洲人,强烈地激起了他们对东方的兴趣。后来,华夏大地上又进行了几百年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和朝代更迭,而欧洲呢,发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早就是从意大利开始的,这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巧合。15世纪后,欧洲又陆续经过了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西方文明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和两河流域最先开始定居起来驯化动植物、使用轮子这样的农业革命是相当的。

  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近年来,东西方学者一直尝试从各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例如,制度、经济、人口、环境及文化等,我们就不去扣其中的细节了,而是从大的文明尺度来审视一下。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更有意义:与其考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不如去考虑为什么在欧洲发生,或者说在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毕竟在其他古文明源地,印度、波斯等地也没有发生。前面说过,文明的进步需要交流,需要攒齐资源来推动技术进步,或者说一方面要有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资源做储备。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欧亚间传统的通商道路,而西欧对金银、丝绸等资源又迫切需求,于是开启了大航海时代。通过达伽马、哥伦布等这些航海家的努力,欧洲人重新打通了与亚洲和非洲这些旧大陆的交流,也发现了“新大陆”美洲的资源,帆船取代了内亚草原的骆驼商队,陆地贸易让位于海上贸易。西欧通过获取全球资源达到文明的突破,当然这些交流并非对等,可能是入侵式的、殖民式的,但西欧的确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如土豆、咖啡、橡胶等。欧洲人的见识也博采众长,推动了科学思维的进步,从经验科学发展成实验科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近代史的事情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多讨论。总的来说,人类文明的此消彼长、起兴衰亡是地球史上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篇章。有的民族曾经很辉煌,但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有的民族失落过,现在在复兴的路上。历史的教训是如果固步自封,不睁眼看世界,终究要被坚船利炮轰开大门,那个时候就有亡族灭种的危险。

  最早出现的直立人是在非洲,最早出现的农业革命是在今天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最早出现的工业革命是在西欧。纵览历史中文明的兴衰,我们发现,或许率先发生革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及时跟进,吸取长处。公元前5世纪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开放心态,吐故纳新,才能不被历史淘汰,这对于个人、民族和文明都是一样的。

塔斯马尼亚人

  欧洲人登上澳洲大陆前,当地土著人还没有进入农耕文明。澳大利亚东南的塔斯马尼亚是大洋洲上面积不足7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上面生活着大约4000个塔斯马尼亚人(Tasmanians)。他们是澳洲土著的一个分支,因为海平面上升,塔斯马里亚人已经与外界隔绝了一万多年,人口匮乏、交流缺失,文明更加落后。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能用石头、木块和贝做工具,会使用火,没有文字,盛行巫术。岛上土地贫瘠,缺乏可供驯化的动植物,四周是大海,文明基本困死在那里,一万多年几乎没有发展。

  英国人19世纪初在塔斯马尼亚岛殖民,带去了枪和细菌,并有组织地对当地土著人进行屠杀,几十年内塔斯马尼亚人全部灭绝。关于塔斯马尼亚人的悲惨故事,读者可以在《枪炮、细菌与钢铁》一书中看到更多描述。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人类史中其他外族入侵的案例,这里的交战双方不仅仅是武力上有悬殊,而是文明相差了一万年,塔斯马尼亚人在英国白人看来和动物无异——这甚至算不上是战争,是一个文明对另一个文明的碾压。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美洲,当地印第安人进入农业文明也并不迟,但没什么像样金属矿藏和大型哺乳动物,和欧亚大陆又隔绝,所以阿兹克特、玛雅和印加等文明一直停滞不前。欧洲人“发现”后也是侵占资源、屠杀土著,当然也有细菌作为帮手。

  在科技相差太远时,两个文明相遇是惨烈的。资源永远稀缺,不要低估一个文明生存和扩张的动力,在富足的时候永远要警惕周遭的野蛮人,侵略和殖民的时候他们不讲什么文明,我们也一样吧。

地球孤岛

  如果是正经地叙述历史,上面寥寥几段可能太过简略和粗浅了,比不上任何一本考证详实、文字严谨的史籍。实际上,我无意也无力去讲什么人类发展史,只是最初的智人从同一块土地上走出去,现在的人类又在同一片大地上紧紧相连,这经历了二十万年,我们需要俯瞰和浓缩这个历程,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去外推:未来会怎么样?

  在过去这几千年,人类文明是在加速发展的,尤其是过去几百年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从更大的尺度举例来说,农业文明时,中华文明落后两河流域一千年,尚能实现反超;在工业文明时,我们落后三百年,几时能反超呢?这是未知数。其实,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加速能否保持。中华文明在农耕时代后期一直处在王朝更迭,而欧洲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东西方都陷入了马尔萨斯循环之中,文明进程的步伐已经变慢,甚至不如之前朝代或文明的成就。那么,现在的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浪潮下,最快速的发现期有没有过?我认为交流已经比较充分,但发现资源的这一步还有很大空间。

  从四肢爬行到双足行走,从马车到汽车和飞机,再到互联网,全球各地的交流速度越来越快,资源整合的力度越来越强,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可能接近了瓶颈。但发现和利用资源的维度上还有很多事可做,从无垠宇宙到纳米尺度,从星空深处到海洋地核,从基因到元素,从网络到数据等等,这些资源都在深入发现。每一种新发现都可以使科技积累,让文明向前,但能不能发生重大变革,就看有没有重大发现,像以前那些驯化的动植物、轮子和蒸汽机等似得,让文明巨变。

  再往后怎么办?地球资源的禀赋终有一天会达到极限,人类文明(如果还存在的话)也会受制于这个限度,那时的地球就如同塔斯马尼亚岛一样——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没有其他星球文明与地球接触,人类的文明程度肯定有一个天花板,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科技程度呢?人类地寿命可以到多长,航行的速度可以多快,人工智能水平怎么样,对宇宙有什么新认识等等。如果其他星球文明先与地球接触,这有很强的危险性在里面,尤其是科技有代差的时候,人类可能沦为奴隶,甚至灭种。当然,乐观一点,人类和其他星球接触可以学到新技术,获得新资源,譬如说新的元素,或者先进的技术之类。人类主动探索宇宙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来看我们比塔斯马尼亚人幸运一些,已经可以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但能走多远还不好说,毕竟当前的航天技术在茫茫宇宙中还显得非常初级,活动半径太小,稍微远一点就要靠太阳帆,这就像之前人类出海必须靠洋流和风一样,太被动了。所以,真正要达到星系级别的太空文明,飞行器的推动力至少让我们能到达光年级别,这需要能量利用、材料和系统工程等诸多方面的突破。要知道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也有四光年以上,而银行系的直径是十万光年,所以人类活动半径到光年级别才能称之为太空革命吧。

  那我们目前的科学发展怎么样?人类的生物和社会形态会改变吗?外星文明可能有哪些形式?等等,这些有趣的话题我们后面再逐步探究。总之,我们需要从思想和科技上做好准备,随时应对下一次文明突破,以及可能的其他文明接触。

注:未经许可,本文禁止转载。首次完稿于2017年1月7日。


下一章预告:《挣脱地球的束缚》 章节标题:2. 碳基与硅基I:信息革命